top of page

都市生活所
苏畅设计研究室

项目名称:Urban Living Lab

地点:香港,中国

设计团队:苏畅设计研究室

建筑面积:100 m²

竣工时间:2025年

摄影:Kris Provoost, Leon Xu Liang, Eugene Chan

 

设计特色: 苏畅设计研究室设计的"Urban Living Lab"(都市生活所)展现了如何通过创新的可持续材料技术和参与式设计策略将香港最稠密社区之一的闲置公共空间转化为充满活力的社区聚集场所。这座位于大角咀的社区展亭以其开创性的胶合竹结构系统和传统镀锌钢工艺的复兴重新定义了高密度都市环境中公共建筑的设计概念。

 

该项目的精彩之处在于其对极端城市条件的战略性响应。大角咀作为香港人口密度最高的社区之一,每1000平方米居住180人,是香港平均人口密度的6倍,但人均公共休憩空间仅有0.43平方米。建筑师巧妙地利用奥海城二期北侧的闲置空间,通过流体形态的"公共遮阳伞"设计创造了一个应对亚热带气候的社区聚集场所。建筑的几何形态围绕现有棕榈树精心设计,在最大化遮阴范围的同时促进自然通风。

 

设计团队的材料创新通过香港首座胶合竹结构建筑展开。这一突破性的建造系统实现了相比传统钢结构75%的内含碳减排,预计减少7吨二氧化碳排放。建筑师与本地金属工匠深度合作,复兴传统镀锌钢工艺,将其与现代制造方法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竹钢混合建造体系。这种材料对话不仅致敬了大角咀作为重要船厂和避风塘的海事遗产,还建立了海陆之间独特材料文化的集体记忆。

 

空间设计充分考虑了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建筑整体形态有效遮挡夏季强烈的西南阳光,同时在冬季引入反射阳光。复合竹材料与镀锌钢板结合的壳体结构有利于雨水直接排放至周围透水砖广场,同时利用竹材料的低比热容特性提供自然舒适的休憩空间,与场地内棕榈树形成自然通风系统。

 

该项目体现了出色的循环设计理念。建筑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在不同阶段和地点重复使用。第一阶段作为催化剂和展示倡议,十二个月后将过渡到第二阶段,五个模块将被拆解、迁移并在面临类似城市更新挑战的新场地重新组装。这一创新策略旨在通过整合本地竹材料和传统钢铁工艺建立基于生物材料的负碳循环建造系统。

 

景观与社区融合通过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实现。设计过程包含会议、展览、工作坊和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社区参与,收集来自社区的意见。深度研究、观察和调研显示,经常使用该场地的用户强调了遮阴的必要性,以激活这个位于市中心的空旷都市空间。

 

这座展亭体现了杰出的可持续设计方法,展示了如何在不牺牲现代都市生活功能性的情况下,将中国南方丰富的竹材培育、收获、加工和建造利用传统融入当代高密度都市建筑设计中。

 

设计团队 - 苏畅设计研究室作为新一代建筑实践的杰出代表,由主持建筑师苏畅和管理总监区卓勋领导,自创立以来已确立其在可持续设计和材料创新领域的先锋地位。这家立足香港和广州的事务所通过设计、研究和建造的无缝整合,重新定义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苏畅设计研究室为建筑实践带来了卓越的以水为中心的设计视角和对跨学科方法的深刻理解。该事务所因其对当代文化出发、将传统工艺与新技术结合的承诺而获得认可。这种整体方法与当代设计创新的结合,使苏畅设计研究室在亚洲建筑景观中占据独特地位。

 

该事务所的设计哲学强调动手、合作和开放的探索过程同等重要,以跨尺度、跨学科的方法开展设计,相信建筑应该是对清晰的建筑形式语言中注入丰富的物质性与生活感的结果。通过与当代艺术文化机构的深度设计合作,他们致力于探索新兴文化、新经济模式与可持续未来。苏畅设计研究室相信最好的建筑能够通过海陆之间的多元流动,以材料为线索探索小区空间活化、社会肌理再生等议题。

 

通过对传统工艺与新技术结合、本地材料和经时间验证的建造技术的运用,苏畅设计研究室已确立自己作为当代亚洲建筑话语重要贡献者的地位,创造出既探索日常之物的设计创新又拥抱全球设计视野的建筑作品。

100 m²

香港,中国

2025

bottom of page